starstarstarstarstar
356345 条评价

作者: 医知苑
最后更新时间: 2024-05-05

作者: 医知苑
最后更新时间: 2024-05-05

凝血是血凝块的形成,对于止血至关重要。止血是身体对受损血管的生理反应,旨在减缓、减少并最终停止出血。

凝血过程的特点是导致血凝块形成的一系列事件。称为凝血因子的蛋白质会引发激活更多凝血因子的反应。

该过程通过两条途径发生, 这两条途径在下游联合形成共同途径。这些都是:

  • 外在途径:这是由外部创伤触发的,导致血液逸出循环
  • 内在途径:这是由血管壁的内部损伤触发的。

图 1 – 凝血级联概述

外源性凝血途径

外在途径如下:

  • 血管损伤意味着因子 VII离开循环进入周围组织
  • 组织因子(因子 III)由循环系统外受损细胞释放
  • 因子 VII 和因子 III 形成 复合物,称为 TF-VIIa 复合物。
  • 然后 TF-VIIa 将因子 X 激活为其活性形式,因子 Xa
  • 与因子 Va 结合,触发凝血酶的形成 

请注意,外在途径被认为负责活化因子 X(因子 Xa)的初始生成,而内在途径则放大其产生。

凝血的内在途径

内在途径是更长、更复杂的途径:

  • 一旦XII 因子与受损内皮上带负电的胶原蛋白接触,就会被激活,从而触发级联反应,如图 1 所示。
  • 血小板与凝血因子一起在损伤部位形成细胞“塞子”。这些血小板还释放促进进一步凝血的介质,包括因子 VIII。
  • 因子 IX 与因子 VIII 结合形成酶复合物,激活因子 X,因子 X 与因子 Va 一起刺激凝血酶的产生。

常见的凝血途径

内在途径和外在途径汇聚形成共同途径。活化的因子 X 会引起一系列反应,导致非活性酶凝血酶原(也称为因子 II)通过凝血酶原酶转化为其活性形式凝血酶(因子 IIa

然后凝血酶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(也称为因子 I)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链。构成凝块的纤维蛋白链通过因子 XIII得以稳定。

凝血调节

为了防止过度凝血和随后的疾病,包括蛋白 C 和 蛋白 S在内的介质对凝血级联提供负反馈。

蛋白 C 在与血栓调节蛋白接触后被激活 ,而血栓调节蛋白本身又被凝血酶激活 。 活化的蛋白 C 与包括蛋白 S在内的辅助因子一起 降解因子 Va 和因子 VIIIa,从而减慢凝血速度。

钙 离子通过与多种凝血因子的激活相互作用而发挥作用。因此,低水平的钙会抑制凝血级联反应。

抗凝血酶 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,可降解凝血酶、因子 IXa、因子 Xa、因子 XIa 和因子 XIIa。它始终处于活性状态,但可以被一组称为肝素的常见抗凝剂进一步激活。

临床相关性 -蛋白 C 缺乏症

蛋白 C 缺乏症可以通过一系列突变遗传,也可以在脓毒症和肝病等疾病状态下获得。

由于蛋白 C 的减少,凝血级联受到的 抑制较少。 因此,患者容易出现异常和过度凝血,导致 深静脉血栓形成和 中风等疾病。

恢复血流——纤维蛋白溶解

为了在血管愈合时重新建立血流,血栓最终必须被降解。在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,纤维蛋白溶解,导致凝块随后溶解。

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分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(tPA),将前体 纤溶酶原 转化为 纤溶酶。纤溶酶随后裂解血栓内的纤维蛋白,导致其降解。

内皮细胞受到创伤后,tPA 的释放速度非常缓慢,因此在达到足够的纤溶浓度之前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延迟。

临床相关性

血友病

它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 疾病,由特定凝血因子部分或全部缺乏引起。血友病有 3 种类型:

  • A型:因子VIII缺乏
  • B 型:因子 IX 缺乏
  • C型:XI因子缺乏

A 型血友病和 B 型血友病都是 X 连锁疾病,因此在男性中最常见。由于这种情况会损害身体的正常凝血反应,因此血友病患者可能容易瘀伤、自发出血或在手术和受伤后出血时间更长

出血的表现与凝血因子缺乏的严重程度有关。对这些患者的治疗包括替代缺失的凝血因子。

溶栓

循环中异常或不需要的血栓可能导致梗塞。在大脑中,这被称为 缺血性 中风。 在心脏中,这被称为心肌梗塞。

为了降解血栓,一种治疗选择是 溶栓。这涉及使用合成 tPA 人为破坏血栓。一种明显但常见的副作用是其他部位出现不必要的出血。

图 2 – 动脉逐渐变窄,导致闭塞和潜在的心肌梗塞。一种治疗选择是溶栓治疗。